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發布時間:2020-12-24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11—19課)
一:單元內容分析
[知識與能力]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封建社會中重要的秦漢時期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11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復習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秦漢時期相關多媒體、資料
對本單元的總的認識
第三單元內容對應中國古代史—— “統一國家的建立” 這一主題,所反映的史實是秦、漢這一歷史階段。本學習主題共列四項學習內容,秦漢時期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活動課(19課)和單元拓展,教材中直接與之相關的有6課,拓展內容有2課。本單元共8課。
1.對本單元基本線索和地位的認識
《課標》的引言中指出:“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初步鞏固。”也就是說,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初步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最重要的歷史現象——也是秦漢時期的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最主要的歷史特征,但這一特征又不局限于秦漢時期,它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史,甚至也是中國文明的本身的一個重要特征。課標用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作為統領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發展線索,這就要求我們:學習秦漢史就要以整個中國古代時期統一國家發展的歷史作為背景和學習目標,要把統一國家作為整個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或內容來學習。
所謂“統一”,就是把各個部分聯合起來歸于“一”——即在中國的地理范圍內,由一政權把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這就是統一國家。
2.對本學習主題課程目標的認識
基礎知識:課標所列四項學習內容(不含行為動詞)中的史實均應屬于重要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現象,重要的歷史事件的主要參與者、策動者均為重要的歷史人物,而秦漢史的發展進程及所表現出的統一國家建立和初步鞏固,即為秦漢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從“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初步鞏固”的主題,我們還可將本單元的基礎知識分解為:(1).秦為何能實現統一?最終的統一是由何人在何時完成大的?(2).統一國家的建立有何意義?(3).為鞏固統一,秦采取了哪些措施?(4).漢在初步鞏固統一的國家中,又分別由哪些人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產生過哪些影響?……
技能要求:(技能的培養與訓練,不能離開史實的學習,此處為敘述方便而單列,下面情感、態度、價值觀亦同)本學習主題中對基本史實的學習要求,大多還屬于識記層次,但學習史實的目標,出現了探討、評價、認識等較高層次(理解和運用層次)的要求,在“教學活動建議”中除提出了“比較”、“解釋”和出板報等較高層次學習要求外,還具體提出了“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的要求,這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和適當補充(如紀年方法,公元前后的分界,帝王年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