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幼兒園一日生活里,要創設寬松、自由、豐富的活動環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發展。小班的幼兒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易受環境的刺激和影響,而且在情感上有較大的依賴性。特別是開學初,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氛圍,有著不同的個性等。他們從未與這么多的陌生人物相處,對于他們來說他們是局外人是孤獨的。在小班所有的區域活動中,最讓幼兒熟悉、感到親切的游戲環境莫過于娃娃家。
娃娃家游戲是讓小班幼兒最快脫離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游戲活動,同時也是對小班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促進幼兒發展中的作用和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和比擬的。我們應充分利用娃娃家游戲,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俗話說,美麗的花朵離不開園丁悉心的照料,同樣,小班幼兒在通過娃娃家游戲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離不開教師正確的指導。
一、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創設不同的娃娃家游戲環境
入學初,小班幼兒處在分離焦慮階段,教師所創設的娃娃家環境必須盡可能的貼近幼兒的生活,突出“家”的真實感、溫馨感,讓孩子找到家的感覺。例如,創設一個有許多抱抱娃娃,以及其他成型的玩具,有廚房、有小床等等的一個大家庭。在幼兒基本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后,我們根據幼兒興趣調整游戲環境、材料,在滿足幼兒最初剛入園需要的同時,進一步根據幼兒發展,有計劃地調整材料,創設單獨的“娃娃家”游戲區。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分別到不同的娃娃家游戲。例如,在一個娃娃家中多放幾個娃娃,供幼兒給不同的娃娃穿衣、喂飯;在另一個娃娃家里放置各種食材供幼兒制作各種好吃的食物等;還可以在娃娃家擺放一些半成品的玩具,例如:泡沫紙做的幼兒可以自己動手串的“魚串、肉串、豆腐干串等讓幼兒自己去制作完成。
二、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發展與角色相關的情感和責任感。
“娃娃家”也是角色游戲的一種,因此,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角色意識,要讓幼兒明確你是娃娃家中的“誰”,你應該做哪些事情,怎么做。例如:
案例:瑤瑤在娃娃家喂“寶寶”吃面,她不停地用手將面條塞到寶寶嘴里面,玩的不亦樂乎……教師問:“你在干什么?”瑤瑤:“我在喂‘寶寶’吃面。”教師:“你是誰?”瑤瑤:“我是倪昕瑤。”教師:“那‘寶寶’的媽媽呢?”瑤瑤:“不知道。”
分析: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還沒有很好的樹立角色意識,不能認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
措施:1、為了幫助幼兒樹立角色意識,我們請家長將家庭成員的一些活動情況拍成照片,并將照片張貼在“娃娃家”的墻壁上。請幼兒看一看,說一說,討論一下他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身份,還有他們都在做哪些事情,他們是怎么做事情的。
2、強化角色,再現生活,引發經驗的遷移。教師可以啟發提問:“你小時候,爸爸媽媽是怎樣給你喂面條的呢?是直接用手喂得嗎?可以用什么工具喂寶寶呢?“你喂得那么快寶寶來得及咽下去嗎?該怎么做呢”“這面條好燙呀?可以怎么做呢?”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交流中,習得經驗,感受游戲的快樂。